猜你喜欢
罗定木炭汽车路上跑的有趣故事
罗定从1928年起开始修建公路,至1933年止,共修建了罗定至大湾、太平、罗镜、泗纶、罗阳、云浮等几条公路,当时有专项的税收作为资金。公路修好后,即有信宜人刘林等合股开设德成堂行车公司,开始客运业务,当时的营业点设在城东茶亭附近。开始时有进口旧汽车2辆,后增加至5辆,行驶罗城至大湾、苹塘、泗纶、罗太等地。但客源较少,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国民党县政府奉命掘毁公路(每公里路段用人工掘开几个大坑,车不能过),以阻滞日军进犯。公路运输基本停止。仅剩下汽车2辆,断断续续地行驶在罗定至太平路段。而且由于汽油来源中断,只能像水上的电船那样,改用烧木炭,变成了木炭汽车。
木炭汽车是什么模样?恐怕记得的人不会太多。它原本是由使用汽油的汽车改装而成,它的最前头是专门放置发动机的,向前突出。往后便是车厢,它的长度大约是现在普通大巴的一半,内置木座椅,每排坐5人,中间有通道。车厢宽度比现在任何客车都窄,座位满座可坐20多人,只有一个门上落。司机位在车厢前部,有疏窗与乘客隔开。最显眼的也是最有特色的要算木炭炉了。它是由两个铁质大油桶焊接起来,底部密封,靠底处有一炉门,顶部有一活动的铁盖,用以加炭,中间是空的,靠顶部装有通气用的金属管。此庞然大物安装在驾驶室右边司机助手的位置,而通气管则与发动机连接。使用时,先把木炭(是专门用生杂木烧制的,称为“京炭”)倒在炉内装满,加盖,用木屑或废纸在炉门塞入点着,然后用手摇鼓风机鼓风,使木炭从底部向上燃烧,约10分钟后木炭火旺,在炉底加些水产生水蒸汽而成为水煤汽,通过铁管进入发动机的气缸,而使机器发动,带动车轮,即可开车前进了。这种木炭汽车,1949年,罗定也只剩下2辆。
1949年10月29日,罗定解放。从1949年冬开始,人民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大举修复公路。从1949年11月至1950年1月,突击修复广海北线罗定段(旧线)61公里,即冲花经素龙至太平段。1950年德成堂行车公司迁往城内南门头(现电影院)处继续经营,只有木炭汽车2辆,不定期地开往太平圩,其他圩镇因公路未修好,暂未通车。而汽油在当时的县级来说,仍然是稀罕的东西,所以木炭汽车仍然存在了一年多。
设在南门头的行车公司,没有什么固定建筑,它是一个用竹木在一片空地上扎起棚架,上面加蓬笪盖起来的临时建筑物,没有正规的办公室及售票处。其附近有居民,行车公司与公安局之间只有电话所相隔,天一亮,汽车的手摇鼓风机就呜呜地响个不停,其声响估计不低于90分贝,电话所及公安局的人都非常烦恼又无可奈何,附近居民也有不少怨言.
谈起乘坐木炭汽车,也是一个不愉快的过程,1950年及1951年,因公或因私需前往肇庆、广州等地的罗定人,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坐电船从水路往南江口,一是坐汽车从大湾至南江口再转乘拖渡(即花尾渡)前往各地。解放初我有几次因公差往肇庆,两条路均走过。搭电船的体验已在另一篇《旧事》中说过。至于汽车,木炭汽车及汽油车均坐过。1950年要出南江口,则先从南门头处坐搭客单车到大湾,然后搭横水渡过对岸,即有木炭汽车一辆停靠公路边等客。那边的汽车及公路是由郁南县管理的,9时正开车,走走停停,沿途有很多短途乘客上下车,短途客多时,车厢通道均站满人,拥挤及空气混浊,车头发动机声响很大,道路不平颠簸,需要很大的耐受力。2小时后到达连滩圩,停车吃午饭休息共2小时,这段时间除吃饭外,有足够的时间趁连滩圩。再开车时,车厢是宽松了许多。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离开连滩约1小时就到了著名的古蓬岺。该岺不但陂度较大,且路修在江边,汽车的爬陂力很差,“衣衣”地响了20分钟才到岺顶,乘客回头望时,只见悬崖峭壁,人人心惊胆跳。过了古蓬岺又1个多小时后,才到南江口。
1952年,行车公司改名为罗定汽车运输站,不久,被肇庆运输公司接收,成为肇庆的下属车站,由政府管理,不再是私人经营。而汽车数量也增加,并且逐步淘汰木炭汽车,改为汽油车。1952年,罗定至肇庆已直达通车,由于公路经过多弯的山区,且路况仍较差,中途停留云浮休息吃饭、加油等原因,每天只有一班车开往肇庆,只能对开,不能来回。1954年,罗定又在射箭岗建设新的汽车站,客货车辆不断增加,木炭汽车已被永远送入博物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