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人大年三十杀年鸡
大年三十杀年鸡
云浮人逢年过节或者招待亲朋好友,一定要有鸡肉,多数吃白切鸡。因此,“无鸡不成宴”成了广东人的口头禅。可是,在笔者的老家郁南县建城镇合村一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大年三十(除夕)杀的年鸡却与众不同,这鸡比平时杀的鸡要大得多、肥得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每年冬至一过,家家户户都要养育2只过年用的大肥鸡。方法是用竹篾编织2个鸡笼,每个鸡笼只能养一只鸡。人们将2至3斤重的绝育公鸡关进鸡笼内,放进空闲的旧屋一楼或雨淋不到的屋墙角处,鸡在笼内没有掉转头的空间,也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每天给笼里的鸡喂谷米、木薯、糠、青菜、水等,有时还到地里挖些蚯蚓、去山上捉些草蛇等动物给鸡吃,总之,鸡能吃多少就给多少,目的是把鸡喂养到最大、最肥。云浮人大年三十这天杀年鸡时,哪家的年鸡最大、最肥,主人最有面子。
记得当时每家每户的年鸡都有8至10斤重左右,每只鸡的脂肪就有1至2斤。为什么要把年鸡养大养肥呢?按当地习俗(或是当时食物匮乏的原因),当时的年鸡,不是大年三十当晚吃完的,要一直放到大年初七(人日)才能吃完。大年三十晚只能吃一半或四分之一,大年初一不吃鸡,初二吃四分之一,初四有亲戚来访时杀另一只大肥鸡,同样也是分餐吃。因为,鸡本身还代表了大“吉”大利,正月初二至初七期间天天都能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鸡脂肪,当时虽然物质匮乏,但很油腻,没多少人能吃下,为什么一直与鸡肉保留在盘子里呢?记得当时大人讲过,将整只鸡煮熟后,鸡脂肪黄澄澄的,十分诱人,大年三十,将它放在篮子里,主人提着鸡等食物敬天、敬神、敬土地爷、敬祖宗,年鸡要保持很好的看相。
80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养育年鸡这习俗在家乡一带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养鸡业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结构随之改变。别的不说,就说逢年过节吃鸡吧,乡村人都不喜欢吃大肥鸡了,即使吃自家养的土鸡,大多数人喜欢吃三至四斤重的鸡。因此,到90年代初,冬至一过就用鸡笼育肥年鸡的现象在家乡一带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如今,逢年过节杀鸡,都是杀一只鸡吃一餐,再不像过去那样杀一只鸡吃几餐了。今年大年初二,笔者与几位20多岁的年轻人说起过去“大年三十杀年鸡”的事,他们认为不可思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