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中自有天意
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核时代的来临。幸运的是,毁灭性的终极武器诞生在盟军一边,而不是希特勒或东条英机等邪恶势力手中。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还是邪恶势力时运不济?
“仁方案”
公道,是自在人心的。很多时候邪恶势力的落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先于美国开始了对核武器的研究,然而德国有良知的科学家们却从骨子里不愿意替纳粹工作,后来重水工厂被毁,致使希特勒的核武器之梦彻底破灭。那么,在遥远的东方,二战中的邪恶轴心日本,难道就没有从事过20世纪方兴未艾的核武器研究吗?
事实上在二战中,不仅日本陆军在尝试研制原子弹,海军也曾成立核物理成就利用委员会。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安田武雄将军(曾担任陆军航空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任帝国空军参谋长),在日本军界中最早对核武器的研究产生兴趣。他热衷于关注国外在军事方面的科技进展情况,核裂变的发现他自然也十分关注。1940年4月,安田武雄在得知核裂变的巨大的军事潜力后,特地向他的老师嵯峨良吉教授请教这个问题。嵯峨良吉早年曾到过美国,与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家相识,对核物理的最新发展比较了解。在安田武雄的要求下,嵯峨良吉以书面意见指出,核物理的最新成就在军事领域潜力巨大。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东条英机意识到,核武器对未来战争的重要性,便指示尽快让专家参与研究核武器问题。
1941年5月,在安田武雄的命令下,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开始讨论研制铀弹的可能性,并由日本着名的核物理学家仁科芳雄教授负责该项目。在东京的实验室里,仁科根据美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捐赠的设计图纸建造了第二台有250吨磁铁的大型回旋加速器。这个实验室很快就吸引了上百名日本青年科技人员的加入。随后,日本海军也成立了一个核物理成就利用委员会,其成员有日本第一流物理学家嵯峨良吉、荒胜文策、菊田正四等,仁科芳雄当选为委员会主席。他们研发原子弹,并追踪国外最新的研究情况。1943年3月,该委员会经研究认为:制造一颗原子弹估计需要几百吨铀矿石,而分离出铀235大约要消耗日本全年发电量的1/10和全国铜产量的1/2。最后的结论是,原子弹的制造在理论上可行,但需要10年左右时间。同时,他们认为美国和德国都没有多余的工业能力可以及时生产出原子弹用于战争。基于在短期内核物理研究不能取得任何成果后,海军便下令解散了这个委员会。然而仁科芳雄仍然在为陆军研制原子弹,同时进行原子弹的设计开发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