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佬网

丧葬习俗:二次捡骨葬

2022-10-22 14:42:15

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

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

链接

客家拣骨的葬俗

郭真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里,挖祖坟是一种不共戴天的仇恨举动,而奇怪的是,客家人却有着自挖祖坟的习俗——拣骨再葬——即将逝者的尸骨挖出进行二次或多次改葬。

在通常所见的拣骨改葬的民俗现象中,许多是由于所谓风水的原因。因此,在光绪《嘉应州志》与《惠州府志》等地方史籍中都将此习俗的成因简单归纳为“惑于风水”,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和难以成立的。有的学者将其归为受当地少数民族葬俗的影响,这同样无法令人认同。

现在人们认同的观点,是认为其与客家人不断迁徙的历史有关。客家人不断地南迁,离开原来的家园,他们深知回归故园的可能性很小,不忍将祖先遗弃于原来的家乡,于是掘开祖先的坟茔,拾起祖先的遗骸,装入陶罐中,使死者与生者同行,于是奇怪的拣骨改葬之俗得以形成。

自从入清以来,客家有识之士就对拣骨改葬之俗进行过大量的无情的批判,但此风却始终在民间盛行,可见,移风易俗真是知易行难。我们可以批判这一葬俗,但不能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及其反映的文化心理。

将祖先的骨骸用陶罐盛着,埋藏在住家附近的山丘之上,一旦战乱发生,被迫逃离家园时,便背负着祖先的尸骨逃向陌生而未知的地方。这就是拣骨葬俗形成的原始情景。其中折射的是客家先民——一群把生者死者绑缚在一起的流亡民系——令人惊心动魄的危机感。这一危机感令后人心酸、动容。

惠东客家人中秋习俗:捡金和晒骨

广东的惠东客家人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捡金、晒骨头、挂纸、拜山等祭祖活动,都集中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份。

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三月清明节才祭拜祖先,而惠东客家人,很多都是到了八月才祭拜祖先的,称“捡金”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所有内容均由本站原创和转载组成,如果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果您有作品需要发表,请联系我们投稿。

COPYRIGHT © 2016-   故事佬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