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佬网

福清新厝镇白煮肉与“做社”习俗

2022-10-24 09:44:56

新厝镇农村至今广泛流传一种杀猪供奉神明的民间习俗,是谓“做社”。据老年人称,“做社”习俗自古至今,源远流长。该习俗的流传,还与“我不是吃素的”这句俗语密切相关。

所谓“做社”,就是给各村庙里的菩萨上供,庆祝生日,表示对神明的敬重。“做社”时间,则根据该庙里的每尊菩萨的生日而定。如果庙里有若干尊菩萨,就分别按照他们的诞辰日举办“做社”活动。是日,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摆放蔬果贡品上香的,烧水杀猪烹饪的,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全猪和斋果摆放整齐后,就是供奉仪式。如此一来,庙里的菩萨都得到村民们的供奉,是谓皆大欢喜。

仪式完成后,工作人员忙着将煮熟的全猪按照全村户数进行分割、均分,哪怕白煮肉的汤,也得按照户数平分。这一环节叫“福余”,菩萨受用后的供品分发给村民食用,寓意福荫全村男女老幼,保佑村民们安居乐业、平安健康。

据了解,“做社”这一习俗的由来,与清朝皇室和贵族有关,是从满族族长祭祀所用祭品演变过来的。满人信仰萨满教,以猪肉为祭品,祭祀时就像电视里演的跳大神似的,祭祀后再将供神的白煮肉吃掉。后来满族人在白山黑水发迹了,白煮肉到了京城。紫禁城每天都要祭祀,几乎每天都要杀几头猪煮了,祭神后分给侍卫大臣吃。每逢初一、十五,皇上皇后还得率领百官祭祀,皇后亲自打理祭肉,赏给王公大臣“进克食”(满族话“吃祭肉”)。

当年,大块的猪肉烧制时是不进盐的,其祖制还禁用酱油,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白肉”。由于白煮肉不进油盐佐料,吃起来相当难嚼乏味。然而,吃祭肉的都是受赏的王公大臣,能吃到祭肉者的身份可想而知。由此,民间逐渐演变一句俗语,“我不是吃素的。”现在民间有纠纷发生时,往往有人就抛出口头禅:“我不是吃素的!”其意即为他的身份“不是皇亲即为国戚”,暗示对方“我有后台”,你不要太胆大妄为。

白煮肉制作工艺流传至今,变得相当简单。即将宰杀的猪剔骨剁块后,放入大锅蒸煮至熟透。由于是流入民间的习俗,就解除了不进盐和禁用酱油等“皇规”的约束,村民们适当加入佐料进行烹饪。供奉时,用大桶盛放在神明面前祭祀,白煮肉香飘四溢,众神明“享用”时分,欣赏的村民们都会被那香味熏得流口水哩。这种白煮肉汁浓味厚,入口滚烫。吃过的村民都赞它: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嫩而不烂、薄而不碎。白煮肉,已经成为春节前后新厝镇村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所有内容均由本站原创和转载组成,如果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果您有作品需要发表,请联系我们投稿。

    COPYRIGHT © 2016-   故事佬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