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江桥 世界客都第一桥
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
走过我的母亲桥
漫长岁月如江水滔滔
多少风雨多少阳光
多少牵挂多少欢笑
都化作感恩的心在魂牵梦绕
亲我爱我的母亲桥啊
流不尽的故事忘不了
永远永远的母亲桥啊
伴我记忆一直到老……
在无数海内外同胞心中,梅州有一座古老的母亲桥,她就是默默伫立梅江之上,栉风沐雨的梅江第一桥——梅江桥。
多年来,维系着海内外侨贤情感并被他们视作心中“城徽”的梅江桥,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有关她的历史变迁,她的何去何从,以及她身上所折射出一代代梅州客家人可贵的爱国爱乡精神等等,无不成为广大市民欲知而未知的“话题”。为追寻梅江桥的历史“情结”,让逝去的记忆复活,笔者找到了当年的历史见证者,找到了尘封已久的文献资料,试图带着读者走进我们心中神圣的母亲桥……
梅江桥小档案
1931年筹建,1934年初步建成;
由梅县热心人士饶芙裳、黄爕南、黄荣樵、卢耕父、曾汉南等倡议,县长彭精一赞成,得到梅县殷商和海外广大热心桑梓建设的侨胞以及外籍神父等共同捐资;
共耗资十一万二千三百余银洋;
原桥长278.5米,宽6.65米,分十三孔,为连拱弧形钢筋水泥大桥;
“我见证了梅江摆渡的历史”
为找寻曾亲身参与1931年梅江桥筹建的健在老人,笔者几经周折,终于从龙坪红光居委老人会刘会长处打听到了曾亲身参与梅江桥筹建的93岁老人黄芬,他正是当年筹建梅江桥发起人之一——开明绅士黄荣樵之侄孙。老人腿脚不灵便,坐在轮椅上,但记忆依然很清晰。据他回忆说,当年自己还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那时梅江没有桥,往来彼岸靠船渡,雨季时洪水暴涨,水势汹涌,梢公也无法撑船,只能随水漂流至下游的对岸,特别是老人和小孩过江时是十分危险的,不时都有小孩子跌落梅江的悲剧发生;遇干旱季节,梅江三分之二都是浅滩,行船十分辛苦,快到对岸时,一人用力撑,另一人用力拖着船缆才能靠岸。
同样是居住在红光居委的老寿星、现年107岁的应高伯婆坐在床沿上向记者讲述了她记忆中过梅江的情景。老人说,那时自己还是年轻女子,两岸只有两条船对开,遇发洪水时经常没船摆渡,只能望江兴叹,记得摆渡过河只需交半毫子。两岸群众过江极不方便也极不安全,可以说,祖祖辈辈都渴望着母亲河上能有一座桥。
“我见证了梅江桥的筹建”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