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畲族习俗
由于散居民族聚落的特点,畲村的习俗和传统节日既有全民族的普遍性,又有地域和宗族的独特性。
(一)婚俗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等姓中互相婚配。同时又规定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实行严格的族内婚。由于姓氏较少,后来允许同姓不同房和五代以外可以通婚。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以歌为媒,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后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以前,畲族的婚俗礼节十分复杂繁琐。在结婚前,男家到女家“讨庚贴”(女方的生辰“八字”),男家得到庚贴,就请先生“合婚”,即据男女双方“八字”推算生尅冲合。“合婚”后,男家还要把庚贴压在灶头底下七天,如无出现人畜不宁或其他不吉利征兆,才算和合,摔破了碗碟也算不吉利的征兆。和合后,男家要给女家99元的聘金,寓意长长久久。出嫁当天,新娘要带着一个洗脸盆、毛巾架、箱子和一张凳子等四件嫁妆,在男家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路到男家。在结婚的整个过程中,男家和女家的亲戚朋友还要进行对歌。
招郎入赘是畲族婚俗的一大特色。尽管这种情况较少,但其中的一些“规则”还是要严格遵守的。如招来的女婿要改为女方的姓氏,所生的子女也要从女方的姓氏,遵从畲族的风俗。当然,入赘的女婿也相应的有继承女方财产的权利,并且不受歧视。
(二)葬俗
以前,畲族有所谓“捡骨葬”的风俗,在殡葬改革的规定出台后,我县畲族的土葬已越来越少,“捡骨葬”也几乎消失了。“拾骨葬”是指在人死后将人放进棺木中,待五、六年或七、八年后,自行打开查看,如骨骸少,则关上棺木,待明年再看,否则捡骸骨放入罐中改葬。我县畲族的“捡骨葬”必须要死后打过斋才可以,而且是男双女单,即人死后,在生的人请人为逝者打过斋才可以进行,如果逝者是男人则要在死后偶数年才可以捡骨再葬,如果是女人则要在死后奇数年才可以捡骨再葬。
(三)传统节日
我县畲族传统重大节日同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主要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和冬至。但在与汉族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