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骑楼文化
直隶州,高州为下四府“高、廉、雷、琼”之首,领茂名、电白、信宜、吴川、石城、化州六县,具有行政核心地位。因此高州成为粤西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到清代形成所谓“九街十二巷”的格局。骑楼的出现是在晚清和民国初期。清末年间信宜镇隆大路街的马来西亚侨领李孝式先生在高州城大街中段开设“绵纶泰”商行,带有典型的南洋风格,这就是高州最早的骑楼,此后其他街道商铺纷纷仿效。
南华路之名起源于民国,在此之前称金华街、故衣街。南华路的南段实际是过去城门外的南关,是南下雷州、琼州以及西去廉州、钦州的唯一通道,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商贸繁集之地。根据民国茂名县志稿记载,民国十九年“将城厢内外街道开辟为马路以联络交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长黄秉勋原拟由故衣街直通后街开辟为中华路”,后因故“乃仅完成故衣街一段由南门口起至十字街止,遂定名为南华路”,抗日战争时期拆除了城墙,并在南门口延接上此前兴建的南关路上街,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鳞次节比的南华路骑楼街。
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在于它独特的功能与作用,高州骑楼亦然。
考察南华路的骑楼,单座的多为二至三层,个别达到四层,骑楼底的高度一般是4米。主要特点是面宽较窄,一般是一间,只有个别家族式大建筑由于占地多才可能做到三间。而进深很大,最少都有十五、六米,一般都在三十米左右。进门后是一个敞厅,二楼以上中间留空,屋顶上开漏窗,使厅堂显得宽敞明亮。厅后为第一进房,后面有小天井和楼梯间,再往后为第二进、第三进房间,厨房卫生间等一般设在最后一进。多数由于临街的底层用来做商铺,所以就在旁边开个窄小的通道,直达后面。过去民间有“猪笼屋”的讲法,就是指这种进深特别大的骑楼民居。
建筑上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砖木结构,但也有部分使用了西方传入的钢筋混凝土。最突出的装饰还是在楼身和楼顶的立面上。骑楼建筑风格是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混合,在传统岭南建筑的基础上加上流行的仿欧装饰符号,主要体现在窗拱券、女儿墙、阳台等。骑楼建筑临街两边墙面的都饰有或弧圆或尖顶的拱券,一是底层券柱形成的柱廊,二是在二层腰檐位置设外凸的装饰性倚柱,这类柱子不承重,多为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