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
2009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
新会陈皮,又称广陈皮、冈州红皮、新会柑皮、果皮,是晒干后经久贮藏的新会柑(云香科茶枝柑)的果皮。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调味佳品,向来享有盛誉。《广东柑桔图谱》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陈皮以新会产为最佳,因此,新会柑历来皮比肉贵。
陈皮入药已有700多年历史。《本草纲要》称:“陈皮宜五脏,统治百病。”有理气、健胃、祛痰、止咳等功效,历代中医均喜以陈皮入汤。清代医师叶天仕的“二陈汤”特别注明要用“新会皮”;北京同仁堂选用药料,如陈皮需广东新会所产。中成药川贝陈皮、蛇胆陈皮、甘草陈皮、陈皮膏、陈皮末等,均以陈皮为主要成分配制。食用方面,新会人自古以来一直用陈皮为调味料烹制各式菜肴、甜食等,形成新会独特的陈皮食用文化。新会陈皮也是新会人用作馈赠亲友的地方土特产。
自古以来,新会种植新会大红柑,生产、销售、食用陈皮,已成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造就了新会独特的陈皮行业和陈皮文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柑树种植面积大为减少,陈皮产量日渐下降;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外地柑皮冒充新会柑皮。为了新会陈皮这一品牌和声誉,有必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加以保护。
历史渊源
新会大红柑和新会陈皮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明清时已蜚声遐迩,行销国内外。
《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即新会)采者为胜。
《广东柑桔图谱》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
新会柑由野生品种驯化而来。科研人员曾在古兜山和圭峰山脉河谷地带发现百年以上野生种群。新会柑的生产始于何时,已无可考。根据元朝初期的记载:在外海(龙溪)地方仅陈氏一户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可见元代已有较大规模的人工栽培种植。明朝,果农更利用境内的冲积平原大规模种植。清朝时,“其柑种植之千百成围,每岁大买收其皮”。
相传,唐代开始便有“陈皮”的名称。据《中国土特产辞典》载:“新会陈皮,又名广陈皮,产于广东省新会县,为大红柑(又名茶枝柑)的果皮,入药已有700多年历史。”新会专门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