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火龙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源于唐朝名将西平王李晟用“火龙阵”大败叛逆朱泚、佐兴中唐的历史故事,后由李晟的后裔于南宋咸淳年间从中原经赣、粤辗转传入鹤山陈山村李族聚居区,至今约已数百年。是群众性民间信仰习俗活动,旨在缅怀先祖的功业及除灾辟病、祈福安康、瑞兆丰收、国富民强、和谐幸福。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与众不同,特色鲜明。一是造型独特。平时并没有一条做好的龙存放起来,而是每年舞龙之前才“造龙”。其材料易得,均为树枝、树叶、蕉树皮、竹枝、铁丝、山草、香等,绑扎技术简单易学,很快就能扎成一条身长为百米的香火龙。二是舞龙时间长。舞龙的时间选择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秋高气爽、风和月黑的夜晚,一连舞三晚。香火龙金光闪亮,气势恢弘。三是规模宏大。舞香火龙是陈山七里最盛大的民间喜庆活动,七里的村民人人参与,村外观众如潮涌来,每晚逾万人,比过春节闹元宵还要隆重热闹。四是文化味浓。舞龙仪式固定,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习俗文化味很浓。五是象征性强。火龙大巡游经过的七里和农户家门,要燃放炮竹迎火龙,男女老少争着把点燃的香插在龙身上,以“沾龙气”,祈来年好运、家庭幸福。
陈山香火龙系列活动构成了陈山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同时也让陈山香火龙声名远播、享誉内外,成为地方响亮的“名片”,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构建和谐幸福新农村的社会实用价值,是研究中国深厚的龙文化与龙精神、民俗学、社会学的“活化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化日益深化,近年来,陈山地区外出务工及生活的村民(尤其中青年)越来越多,能胜任舞龙的人已越来越少。近年来,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已现濒危状况。在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已经和正采取多项保护措施,使陈山香火龙成为鹤山市和广东省有影响力的大型习俗文化活动,把“火龙之乡”的名牌擦得更加亮丽。
历史渊源
据《陇西李氏谱系考》记载,陈山的远祖李愬(773—821年)是唐朝名将西平王李晟(727—793年)的第十一子,至李愬的第九世孙李銮,于宋徽宗崇宁初元(1102年)率军自闽入粤,后病故于溽阳(又称溽洲,今台山广海域)。李銮第八世孙子周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新宁(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