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新会鱼灯
新会鱼灯,2007年进入江门市级非遗名录。
分布区域:新会会城地区。
历史渊源
鲤鱼灯不但是会城一大特色的民间工艺,它还与会城元宵节开灯的风俗有关。
汉族传统风俗,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灯节,起源于东汉。会城也不例外有这个节日,最早的明代万历《新会县志》记:“元宵灯烛箫鼓彻夜为乐。”但习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过去会城的每条里、巷都在入口处设“社公”(社坛,一方土地之神)。农历正月十二晚“社公”开灯,小孩就提着用春节“利市”买来的鲤鱼灯,聚集游玩,成群穿街过巷“游灯”,口唱“游灯,游灯,捡个银钱两份分(注:会城方言音pang,‘平分’的意思)”。鲤鱼灯规格有大有小,都是用竹篾扎成大肚子鲤鱼框架,再封上印有金鳞的红纸等,其形象美丽可爱。鱼腹下和鱼脊上留有空洞,以便透气,鱼肚中间有竹篾架可插一支短蜡烛点亮,因此玩弄时一不小心就会烧灯。小鲤鱼灯吊在一根竹篾尖上,小孩就拿着这根竹篾提灯,也可以插放。正月十五为“大灯晚”,这一连几个晚上都是小孩子们的快乐时光,至十六日就“完灯”,也有的延至十八日才“完灯”。
由于形成习俗,会城的鲤鱼灯又不仅仅是小孩子们的游灯,很多时候还举办较大规模的灯会。会城的这个历史习俗,可追溯到清代,会城翰禄桥(在今惠民东路东段)的鲤鱼灯最为出名,每年元宵节在翰禄桥社坛高挂大鲤鱼灯、大煎堆灯和大粉印饼灯以欢庆节日。
相传,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干儿子尹达章,住在翰禄桥附近,平日恃势欺压百姓,乡民敢怒不敢言。当时有个叫田芳的人,绰号“大鲤鱼”,得到乡民的支持,公开同尹达章较量。结果田芳赢了,灭了尹达章的威风,乡民吐气扬眉,生产获得丰收。从此,每年元宵节就在翰禄桥社坛,高挂大鲤鱼灯,大煎堆和大粉印饼灯,庆祝胜利和丰收。
抗日战争前,会城元宵灯饰比较多样,还有腊鱼灯、鲤鱼灯、走马灯等,并不像后来那样单一。湖南籍著名画家黄永玉,在抗战胜利后陪夫人张梅溪回新会娘家过年,游逛了会城西隅街,他后来回忆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串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知道当时的灯会情景。至1966年“文革”前,城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