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氏墓志铭:揭开家族迁徙谜团
2022-12-28 14:41:21
莆仓后 方朝鳞 刊
游氏墓志铭解开家族迁徙谜团
10月中旬,在仙游县城东北部开发征地、拆迁过程中,宝峰游姓村民发现了一块明代的墓志铭,详细地记载了游氏先祖游对廷的家世渊源,解开了游氏先民明代从涵江小屿迁徙到仙游的谜团。宝峰游氏第四代游一泉曾任会稽尉,传至游对廷是第七代,游对廷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卒于崇祯辛己年(1641年)。
游对廷墓志铭
据《莆田县志》载:笏石、灵川、忠门、平海、莆禧、小屿一线在明清时期被划为“界外”之地,他们祖祖辈辈靠海生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诏“海民不得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九年(1386年)闽浙巡抚朱纨为剿灭海盗,在东南沿海修起隔离墙,并将三万四千余人迁往内地。之后,禁海便成为明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施行“迁界禁海”政策,庄稼被拔除,房屋寺庙一概焚毁。涵江百姓绝了生路,要么内迁,要么下南洋。宝峰游氏属于明代中期内迁的一族,若晚一些估计也会选择下南洋的路线。
墓志铭描述了游对廷的性格特征,赞其为人豪爽大气,好与人交,正直无私,急公好义,又尊师重教,接济邻里,经营家庭,里外周全,算得上是个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古代中国乡村的治理,除了官方薄弱的政治影响力外,村民的自治尤其重要。家长里短,往往需要德高者去处置。所以能立墓志铭的平民,大多是乡村颇有影响力的“大人公”。我们有理由相信游公的确是当时乡人敬仰的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