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在湘中龙山的传说
2023-02-22 08:34:05
教洞天福地称它为第五洞天,在第十大洞天里名曰:“宝仙九室洞天”[37]。传说汉代张陵就在这一带创建道教。孙思邈来到青城山后,就住居在丈人峰北坡的天真观里,从事修道与写作的工作。传世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就是在这里撰写而成的。
《备急千金要方》全书共分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卷一之《序例》可谓总论,阐述为医者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分为“大医习业”、“大医精诚”、“治病”、“诊候”、“处方”、“用药”、“合和”、“服饵”、“药藏”等章,深刻地阐述了有关理论,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大医精诚”一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医学伦理道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唐显庆二年(657),唐高宗李治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尚书局奉御许孝崇等人,会同诸路名医二十人,增损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的医书,编撰新医书《本草》。显庆三年(658),孙思邈被召至长安,编审即将成书的《新修本草》。孙思邈校正了许多陶弘景《本草》及《名医别录》二书的错误,又据亲身考查和使用的情况,增加了百余种行之有效的药物。
显庆四年(659)七月,“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38],孙思邈请求到主管医药典籍的殿中省尚药局工作,高宗便“制授承务郎”。十月,随唐高宗和武后东行至洛阳,自此,便成了高宗的随身医官。
唐上元元年(674),孙思邈133岁,但依然“视听不衰,神采甚茂。”他的年轻好友,著名诗人卢照邻曾在著作《病梨赋》中这样写道:“癸酉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思邈居之。君道洽今古,学有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及其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胃肠之妙,则甘公洛下闳、安期先生、扁鹊之俦也。自云开皇辛丑年生,今年九十二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矣。共语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也。然犹视听不衰,神形甚茂,可谓聪明博达不死者矣!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椿菌之性,何其辽哉!”[39]由此可见孙思邈修道之深,养性之真,非一般所为。
孙思邈在长安住居了十六年,披阅了大量医学、道学著作,积累了不少资料,准备对《千金要方》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便上表高宗,请求辞职返山。高宗料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