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佬网

沧桑骑楼的传说

2025-03-15 15:38:41
网络
明月照岭南

城市已经很少见到骑楼了。甚至有很多人根本没见过骑楼。因为骑楼在我国的建设时期,主要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而且主要分布是在广东广西福建一带。南方多雨,夏天日照强,骑楼的价值,就在这潮雨和炎热当中体现出来了。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两用建筑,在楼宇临街的底层店铺门前留出人行道。人行道的上面直接就是住房或者办公室。人行道沿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根立柱,用来支撑上面的楼层。算是一种外廊式建筑。


 
我国骑楼建筑的兴起,与华侨有关。
 
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规定所有建筑物都要建成骑楼的模式。由欧洲设计师和当地工匠共同完成的骑楼兼具欧陆风格与东南亚风情。针对当地雨季长,日照强的特点,骑楼可挡风雨,可避骄阳。想想彼时南洋的人们,行人趁着晴天正在街上逛得兴高采烈,忽然一阵无厘头的大雨就落下来了。不怕不怕,有骑楼。因此骑楼在南洋十分流行。而华侨从南洋归来祖国故里,也有样学样在华南沿海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 。渐渐造就了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一时成为当地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
 
1878年,香港开始在港英政府的主导下建造骑楼。上世纪初,广州政府也鼓励兴建骑楼,竟成一时风尚。广州最密集的骑楼建在今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即以前人称“老城”的地方,这一带的骑楼街长度是25500米,占全市骑楼街的六成以上。。而今存最出名的骑楼,应该算是广州的上下九了。
 
上下九之出名,在于其浓郁的西关风情与现代商业的结合,以及每日潮水般汹涌的人流。其实骑楼在广东是还有很多的。今天在小城市如湛江、汕头、惠州、东莞、开平、梅州城乡都存有不少上世纪初的骑楼。笔者小时候居住的小镇上,主要街道两边,就是长长的骑楼。但这些骑楼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都提供给单位使用。

据说那时候中国的很多建筑,是带有苏联老大哥建筑风格的。所以笔者也无法确定,这些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到底是苏式的,还是南洋式的,亦或是兼而有之的。这些地方华侨多,都是有名的侨乡。旧时这些地区很多人下南洋。能挣到一点钱的,充分发挥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优良传统,大都会回到家乡来兴建新屋。哪怕他们并不回来居住,也会想办法建起新房子让父母妻儿住好一点。

过去华侨离开故国,一去多年。在那个年代交通通讯如此落后,也无法经常回来。能挣到一点钱有条件荣归故里时,等他的那个她也许已经容颜衰老了,而他也可能在南洋另成新家了。于是他满怀愧疚地安顿好故乡的妻儿,又要回到他那个遥远的家去了。笔者的家乡,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故事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可是有时候,还是会让人心酸。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所有内容均由本站原创和转载组成,如果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果您有作品需要发表,请联系我们投稿。

COPYRIGHT © 2016-   故事佬网  版权所有